部门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/ 部门动态

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体育学院成立

2025-11-04          发布:[体育部]吴世超

七秩积淀,铸就辉煌;体教新章,荣耀启航。11月3日,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体育学院正式成立,学院成立暨体育学科创新发展研讨会及户外体育发展论坛圆满举行。

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、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、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,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陈东升,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登山队队长、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,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原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杨桦,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原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张瑞林,校领导雷涯邻、赵志丹、刘大锰、刘伟、段翔、武雄,以及学校原副校长余际从、王果胜,原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赵延平出席成立大会。大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林善园主持。

校党委书记雷涯邻指出,体育学院的成立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,是推动学科优化布局、强化办学特色的主动作为,更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、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。雷涯邻代表学校对体育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,并提出三点期望:一要坚守育人初心,把牢正确办学方向。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健全“德智体美劳”人才培养体系,进一步提升五育并举的成效。二要深化体教融合,打造学科优势品牌。要持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模式,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深厚底蕴,着力构建交叉融合的特色体育学科体系。三要增强服务能力,提升社会贡献水平。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,深化校企合作、校地合作,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为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方案。

校长赵志丹在致辞中回顾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。他指出,一直以来,体育始终是地大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是塑造地大学子健全人格、坚韧意志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载体。地大体育教育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,打造出了享誉全国的“地大体育”品牌,为体育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赵志丹表示,体育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地大体育工作从此迈入了体系化建构、学科化发展、专业化运营的全新历史阶段,是学校学科布局优化与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。希望学院秉持“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、高质量发展”的原则,全面培育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、高水平体育人才,致力于形成一批具有地大特色的原创性成果,为我国户外运动的安全规范、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。

杨贵仁致辞

陈东升致辞

王勇峰致辞

郝光安致辞

刘波致辞

杨贵仁、陈东升、王勇峰,以及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席郝光安、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先后发表致辞,对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,并期望学院能立足新起点,展现新作为,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、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地大智慧与力量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发来贺信,对学院成立表示祝贺,并勉励学院要以地质工作者的坚韧精神开拓体育教育新领域,着力培育体魄强健、德智卓绝的时代新人。

成立大会上,校党委副书记、纪委书记刘伟宣读了“关于成立体育学院、干部任命及户外运动研究中心”的相关文件。雷涯邻、赵志丹、杨贵仁、陈东升、姜恩来、王勇峰、杨桦、张瑞林共同为“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体育学院”揭牌。副校长刘大锰为户外运动研究中心授牌。体育学院院徽、院训、院歌,以及户外运动研究中心标识正式对外发布。

“体育学院”与“户外运动研究中心”书名以及院训,均由我校师从当代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专业博士,珠宝学院副院长王鼐教授书写。其“作字行文,文以载道;以书焕采,切时如需”的书学理念与学校成立体育学院和体育育人理念高度吻合。

院训“自强弘毅 刚健有为”,凝练自《周易·象传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《论语·泰伯》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勉励青年之语。寓意以体育筑牢育人根基,弘扬自强不息、宽宏坚毅、刚健质朴、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。

学院院徽由学校珠宝学院2007届毕业生、原校跆拳道队队员,现国家注册珠宝设计师、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设计师委员会委员王旭设计。其整体造型似“山字形”和向上的大写字母“E”,英文“Education”的首字母(汉译为“教育”),寓意着勇攀高峰、以体育人。图案中包含“跑道”“珠峰”“钻石”等元素,紧扣地大体育特色,彰显积极向上内涵。

学院院歌《山高人为峰》由我校1954级校友、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运动员王富洲题字;2007级校友,现学校党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、团委书记周子健作词;主旋律热播剧《觉醒年代》音乐作曲、青年作曲家白金明作曲;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生、体育户外社团大地社第14任社长王甲乙演唱。歌曲以激昂高亢的词曲风格,深入剖白攀登者不惧艰险、迎难而上的内心世界,描绘地大体育人的精神群像,展现地大体育的时代气息。

“户外运动研究中心标识”由学校珠宝学院2023级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、现学生体育户外社团大地社现大地社副社长曹悦桐设计。“户外运动研究中心”英文首字母OSRC缩写与学校地标彩色攀岩壁形成呼应,蓝色、绿色、黄色、红色全面涵盖了天空、大地、阳光与生命的户外核心元素。

传承精神,启迪未来。体育学院院长马凯就学院情况与发展规划作了汇报,展示了学院在人才培养、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和宏伟蓝图。

体育学院新生代表向一直以来为学院发展倾注心血的老领导、老教师们献上鲜花,表达敬意,感谢他们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。

学院的成立与建设发展,离不开校内各兄弟学院、坚实可靠的实践平台,以及广大校友和战略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。会上,校内兄弟学院向体育学院馈赠纪念品,以祝贺学院成立。副校长段翔为实践教学基地授牌,校企携手为培养新时代体育人才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。副校长武雄向校友捐赠代表颁发了捐赠证书,向战略合作单位代表颁发了战略合作证书。

杨桦教授作报告

校友温旭作报告

成立大会后,体育学科创新发展研讨会及户外体育发展论坛举行。北京体育大学原党委书记、校长、博士生导师杨桦教授作了题为《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问题新观点、新阐释》的报告;高级探险家、中国科学探险家极地探险与气候变化倡导者、校友温旭作了题为《向上攀登,勇于探索:登山科考的双重使命》的报告。报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体育学科的核心要求,帮助与会人员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,为推动本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参考。  

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、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、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、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、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、北京市登山协会等组织机构代表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兄弟高校的体育相关工作负责同志,学校体育战略合作单位代表,媒体代表,以及学校党委常委、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、师生代表、校友代表等参加会议。

(文/林梦圆 摄/王启祥 屈元英)